日前,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擬中選結果在天津產生,此次是國家首次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共有11家中外企業26個冠脈支架產品參與投標。最終通過公開競價,10個中標產品價格均不超千元,均價從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最低僅469元。
冠脈支架價格畸高導致“價格在天上,患者在床上”,久為社會詬病。本次支架價格“大跳水”至“白菜價”,等于是用事實佐證,人們詬病的“標的”不假。
既然均價可以從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人們不禁要問,到底何因導致如此價格大跳水?因為只有溯源找到天文數字差價的源頭和去向,才能本著問題導向找到因應辦法,進而不讓類似問題重演。權威人士坦言,現在藥品價格虛高關鍵在于銷售費用高。國家主動集中采購核心是帶量采購機制,相當于供需直接見面,把中間所有銷售費用節省下來,這是降價幅度大的主要原因。
支架采購價格降下來是第一步,接下來的重中之重則是,如何讓這一利好真正惠及患者。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則須重點防范兩種情形,其一,降價之后質量如何保障;其二,廠家銷售端降價之后,醫院會否及時跟進降價。因此,相關部門應在支架質量標準全程監管以及后續使用上建牢萬無一失的“防火墻”,讓患者真正用上質量可靠、性價比高的支架。
最后,可將“冠脈支架大降價”視作一只麻雀好好解剖,汲取其中的成功經驗,進而在醫療價格領域廣泛推廣,從而進一步讓更多國人“病有所醫”“看得起病”。 陳慶貴